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4、【欧洲战场】希特勒的幻想

24、【欧洲战场】希特勒的幻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类儿童时代的政治已经结束了,未来世纪将是为了统治整个地球而斗争的世界,伟大的强权政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超人及其周围的精英人物,应该成为地球的主人” - 【德国哲学家尼采】

作为尼采“超人”哲学忠实的信奉者和狂热鼓吹者,希特勒认为他就是尼采所说的代表天意的超人,其使命就是使德国成为地球的主人。

1939年8月22日,在即将发动入侵波兰前夕,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中表示:“我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罪犯或者一个白·痴干掉,既然谁也不知道他自己还会活多久,那就不如趁现在还活着的时候及早摊牌。”

在希特勒看来,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是最优越的民族,是“大自然的宠儿,最勇敢和最勤劳的强者。”强者统治弱者是上苍赋予的权力,天经地义、无可指责。因此,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德国应该向外扩张,成为地球的主人。

先向哪里扩张呢?希特勒认为首先要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因为法国的目的就是要使“德国支离破碎,变成由许多小国凑在一起的大杂烩。因此必须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清算。”其次他认为:“要想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可能,这就是说,德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骑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还对“恢复德国1914年德国疆界”的论调极力抨击,他认为:“当时的疆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政治行动的结果,而是在一场政治斗争中的暂时疆界……我们完全有理由,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更有理由,可以在德国历史上挑选某个年代作为标准,宣布以恢复当时的情况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我们要继承600年前中断了的事业(注:当时日耳曼人把斯拉夫人赶到了东方),我们要中止日耳曼人不断向南、向西的移动,而把我们的目标转向东方。”

1933年2月3日,希特勒刚上台5天,他就对国防军高级将领发表长篇讲话,提出领土扩张的纲领。

早在普鲁士时代,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为应付多线作战,就提出先发制人、各个击破、速战速决的作战思想。一战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都有很大的发展,飞机、坦克和汽车被用于战争,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供了实际的可能。1926年希特勒就曾经预言:摩托化将会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决定作用。1932年希特勒又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下次战争完全不同于上一次战争,步兵攻击和密集编队将过时,持续多年在固定的战线进行的呆板的正面攻击将不会再现。我断定我们将借此获得机动作战的优越性。”

1935年,希特勒首次明确提出闪击战的战略思想:“如果我打算袭击敌人的话,那么我不会首先进行几个月的谈判和长期准备,我要像我平生所为,突然地、像漆黑的夜里的闪电一样去打击敌人。”1937年,古德里安发表《装甲兵及其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注意!坦克》等著作,集中论述了他对装甲兵建设与运用的观点。古德里安认为:“装甲兵应在陆军中居于首要位置,其他兵种则处于辅助地位,但装甲兵必须与空军和陆军的其他兵种协同,方能发挥巨大威力……装甲兵必须大量、集中、突然地使用,对敌实施闪电式的进攻……只有实施大纵深、高速度进攻,突破敌防御正面后大胆向敌纵深穿插,追击溃逃之敌,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效能。”

1935年,希特勒早期的“亲密伙伴”、一战时期德国元帅兴登堡的得力助手鲁登道夫发表《总体战》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对总体战做了诠释:“一方面要压制民族团结的破坏者,一方面要对全民族实行精神动员,总体战是无情的,男女都要为战争而竭尽全力。”希特勒全盘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1939年德国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科学年鉴》中,把总体战概括为:“各阶层居民参加战争的总体性,包罗人民一切生活领域的总体性,以及利用一切斗争手段的总体性。”

1933年7月15日,希特勒颁布法律,命令一切工业组织成立辛迪加,统一国内市场并操纵物价。同一天,设立全国最高的经济机构“德国经济总会”,由12名德国大工业、大银行、大商业代表和15名纳粹成员组成领导集团。1934年3月13日,德国经济部长是施密特颁布新经济法令,规定:“经济部拥有创设、解散或合并所有工业组织的权力,并向各企业派遣领导人,凡违抗经济部命令者,政府立即给予处分。”

11月27日,德国经济总会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规定德国经济划分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能源和手工业6个大组,全国所有私人企业和组织均需加入。纳粹党还对全国大小公司和企业的董事进行清洗,将一大批犹太人资本家和反对纳粹党的人赶出各级董事会,由纳粹党领导成员组成新的垄断资本集团。

为保证国防开支的需要,纳粹本着“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宗旨,通过银行国有化、提高税率、减少福利性开支、发行债券税票和没收“国家敌人”财产的手段,在几年中获取了200多亿马克的资金。

与此同时,德国开始大力

发展军火工业,并迅速扩充军备,从1935年至1939年,德国陆军从7个现役师增加到53个师,其中包括6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3个山地师、1个骑兵师和35个步兵师,全国可动员的师为103个。

随着陆军规模的扩大,德国陆军装备各种类型的装甲车辆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4624门、步兵炮3340门、轻型榴弹炮4845门、重型榴弹炮2049门,100毫米加农炮300门。

在空军方面,德国将40%的军费开支用于空军,希特勒任命戈林为航空部长,至1939年8月,德国空军共成立21个飞行联队、302个飞行中队,兵力达到40万人,拥有4093架作战飞机。

在海军方面,因德国实行“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战略,起初在海军建设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1935年6月18日,德国和英国签订《德英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舰船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国的35%,德国的潜艇总吨位可以是英国的45%。《德英海军协定》的签订,打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建设的限制,为德国公开地、大规模扩充海军扫清了障碍。1936年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主张德国应重点发展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用潜艇部队集中对付敌人的港口和交通枢纽。而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坚持认为未来海上作战的胜负取决于海上大型舰艇的实力。

1938年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开始尖锐,海军的地位也开始突出起来。1938年10月底,德国提出“建设一支足以对抗英国海军”的德国海军力量。但德国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战争爆发前,海军的力量远不如英国,当时仅有2艘战列舰、3艘装甲舰、1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21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和57艘潜艇。

在战争爆发前,国际局势对德国越来越有利。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亲纳粹的弗朗哥政权上台,法国陷入东西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大西洋进出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使英国的补给线受到严重威胁。

1939年3月23日,根据德国与罗马尼亚签订的条约,罗马尼亚的经济应为德国战争经济服务。1938年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使德国改善了巴尔干半岛的战略地位。1939年8月22日,在希特勒对其将军们的谈话中说:“在巴尔干半岛,自阿尔巴尼亚事件以来,力量达到均衡,罗马尼亚更加衰弱,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威胁着他。在凯末尔死后,统治土耳其的是一批不稳定、软弱无能的庸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严重地威胁英国在华利益,英国和爱尔兰冲突不断,南非联邦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印·度也有麻烦,大英帝国穷于应付,自顾不暇。”1939年5月31日,德国同北欧丹麦签订互不侵·犯条约。6月7日,德国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在先进攻西面的法国还是东面的俄国的问题上,早在1937年11月,希特勒就根据当时国际局势作出了分析,基本决定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打击顺序。从经济上来看,德国的力量不如英法;就军事而言,由于英法长期奉行绥靖政策,军备工作进展缓慢。俄国则情况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令人震惊,虽然“大清洗”给其军事带来诸多伤害,但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加之俄国幅员辽阔,德国和俄国又没有共同的边界,一旦先进攻俄国则很难在短期结束战争,而德国的战争潜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消耗,结果很可能是德国战败。

在先进攻法国还是波兰的问题上,希特勒也曾经有过其他考虑。起初德国希望能够拉拢波兰到自己的阵营,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进攻法国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作为将来进攻苏联的出发地。为此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1938年10月向波兰大使利普斯基提出将但泽地区归还德国并修建一条通往东普鲁士铁路和公路的要求,以试探波兰的态度。波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希望倒向德国或者苏联任何一边,更希望自己在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中扮演一个独立力量。1939年3月26日,波兰在收到德国“最后通牒”式的催促后,正式拒绝了德国的要求。1939年3月31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对波兰提供安全保证,4月6日波兰也宣布向英国提供安全保证。此前几天,希特勒下达“白色方案”,正式决定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

在1939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表示:“我已下达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的命令,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属于德国所必需的生存空间的国家,会因波兰的垮台和给予一定的压力而自动就范……这就是1940年以前将要实现的计划。到那时,德国将是不可战胜的。到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并且得以支配英国和法国在全世界的财富和领地。这样,在第一次按照新的观念统一欧洲大陆以后,德国将着手执行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战斗行动,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的‘犹太金元大王’进行清算。”

英国政府对

德国越来越强硬的姿态忧心忡忡,担心德国会像1914年那样挑起整个欧洲的战争,他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德国能够向东扩张,如果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欧洲大陆上最强的陆地国家相互消耗,则更有利于欧洲力量的平衡。1939年4月,英法同苏联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结盟谈判,但英国对苏联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其始终对苏联极不信任,谈判一直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8月23日,德国趁机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苏谈判破裂。

希特勒完成了进攻波兰所有的准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