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必然中的偶然

22、【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必然中的偶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1933年,日寇进犯华北,热河失守。长城抗战失利后,至1935年7月,国民政府陆续与日寇签订《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日寇进入平津地区。

北方大片领土沦陷,国内民怨沸腾,国民政府内部抗日情绪逐渐高涨。1935年11月1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在19日的报告中提出“最后关头”的问题,仍然没有决心抗战。他说:“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也不轻言牺牲。”

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的态度有所转变。他在国民党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对“最后关头” 做了解释。他说:“假如有人真要强迫我们承认伪(满洲)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0月,“两广事变”平息后,蒋介石亲赴洛阳,部署进攻陕北红军的作战计划。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敦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张杨二人于12月12日扣留蒋及随行的国民政府政要,提出“停止内战,北上抗日”的要求,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2月,国民党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明确了两党合作抗日的决心。国民政府开始全面为中日未来必然要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从1928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六次提出整军方案,但因为内战不断,国民党军队序列十分混乱。

至抗战前,陆军编制49个军,182个步兵师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又6个独立骑兵旅,4个炮兵旅又20个独立炮团以及少量特种部队,总兵力仅为170余万人。即便如此,编制数量与实际军队数量仍有较大差距。其中,30%左右属中央军部队,其余部队是东北、西北、晋绥、桂系、川系、滇系等地方部队。4个炮兵旅共计装备240门75毫米和77毫米山炮、野炮;计划的20个独立炮兵团编制,实际组建的只有9个,共计装备220门火炮(包含100门75毫米榴弹炮、40门105毫米榴弹炮和80门150毫米榴弹炮)。

至1936年12月,国民政府还组建了40个高射炮连,装备200余门高、平射炮。

1937年5月,组建第一支陆军装甲兵团,含1个战车营、1个步兵炮营、1个摩托车连、1个装甲汽车队和1个高射炮营,由时任25师副师长杜聿明担任团长。

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空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隶属东北军的新旧200余架飞机落入日寇之手。此时中央军仅有50余架飞机和200余名飞行员。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经国民政府采购,空军已经拥有600多架各式飞机,其中战斗机179架、侦察机148架、轰炸机99架、教练机132架、运输机25架和65架其他机型,其中能够纳入作战编制的飞机不到300架。

海军方面,抗战爆发前,海军所有舰船排水量为1.3万吨,另有120多艘小型艇,合计排水量6万吨。

在军工生产方面,当时国内最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在东北地区,这些企业不仅可以生产步枪、机枪、火炮和弹药,甚至可以仿制法国雷诺轻型坦克和日式战斗机,这些制造企业在九一八事变后落入敌手。其余的军工企业则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和郑州,可月产75毫米山炮8门、轻重机枪60挺;可年产步枪55000支及各式弹药。因缺少重武器制造能力,国民政府在战前和战时都依赖从欧洲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所有进口武器由香港经广九铁路、粤汉铁路和平汉铁路转运。

七七事变前,日寇军队规模为38万人(另有45万一说),数量少于中国。但日寇部队的训练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军队,在射击和格斗方面,战争初期的抗日战场上,其单兵和小组的战斗力明显高于中国军队。不仅如此,日寇的武器装备虽落后于欧洲国家,但和中国相比优势非常明显。以日寇一个甲种师团为例,除三八式步枪外,其余武器装备包括轻重机枪650挺、火炮100多门、装甲车24辆、坦克20辆。战前日寇此类师团有17个,另有4个独立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炮兵旅团和3个战车联队。

日本实行征兵制度,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必须服兵役。除现役兵以外,日本还有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总计448万人。日本当时人口约8000万,适龄兵役人口1600万人,除去适龄中不符合参军条件的人口后,日本可以动员1000万人。

在海军方面,至1937年6月,日本海军拥有包含10艘主力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285艘舰艇,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

空军方面,日本陆军作战飞机1200余架,海军作战飞机1000余架,合计2200架(另有2600架一说)。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寇驻北平丰台部队举行战斗演习,地点选在卢沟桥北、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附近,此处为中国第29路军防地。和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一样。当晚22时30分,日寇放枪后称听到附近宛平城有枪声,并且日寇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城内搜查,被我军拒绝。8日早晨5点,日寇第3大队下令向宛平城中国第29路军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

8日,北平当局下令坚守卢沟桥,29路军军长宋哲元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报告事变真相。蒋介石随即回电:“宛平城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同一天,日本两次召集内阁会议,确定事态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并向“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发出指示:“为防止事情扩大,要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北平当局也不希望事态扩大,希望问题能够和平解决。

11日,中日双方达成协议,停止交战,中国军队向日寇道歉,并承诺不在永定河以东驻扎军队。

此时的日本当局,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日本政府不希望事态扩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他认为,日本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苏联,应将全部精力用在对苏联战争的准备上。如果此时对中国开战,势必影响对苏作战。而已经实际上不受政府控制、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的日本军部,绝大多数高级将领则主张扩大对华侵略。他们认为“对华只需一击,就可使中国屈服,甚至对华战争需要2个多月就可以结束,并不会影响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双方的分歧不在是否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发动战争的时机。而日本军部过于乐观的估计,致使其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预判。

7月11日,日寇参谋总长载仁亲王、首相近卫文磨觐见日本天皇,奏请派兵华北,日本裕仁天皇予以批准。7月15日,日寇完成作战计划,7月20日,日寇第20师团、第1和第11混成旅团,以及航空兵部队在平津完成集结。

国民政府在事变发生后,判断此次事变系日寇有预谋行动,日寇有扩大侵略的可能。7月9日,蒋介石命令第26路军孙连仲部2个师,以及40军庞炳勋部开赴石家庄至保定一线,支援平津地区,并统归29路军宋哲远指挥。

7月16日,四川地方军阀刘湘、潘文华表示“在此国难当前,正是我捍卫国家,报效领袖之时。”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21日,广西地方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致电军事委员会:“欣聆国策已决,誓本血忱,统率全体将士及广西1300万民众,拥护委座抗战主张,任何牺牲,在所不惜。”此外,山西阎锡山、青海马鸿逵、云南龙云等各地方军阀也纷纷表态,拥护政府抗日。

然而,身为29路军军长的宋哲元,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始终希望通过忍让来平息事态。为此他命令第38师师长张自忠与日本方面保持接触,却没有积极备战。7月22日,当得知日寇机械化部队向华北输送,即将开始大规模行动后,宋才开始考虑抗战,但为时已晚。

7月25日,日寇进攻平津之间的廊坊,26日进攻北平。27日,日寇继续向华北增兵,第5、第6、第10师团调往华北,第11师团调往青岛,第3师团调往上海。

28日,日寇进攻南苑,第29路军各部陷入混乱。下午1时,南苑失守,第29路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29日凌晨,第29路军天津驻防部队第26、第112旅在第38师副师长李文田指挥下,向天津日寇主动发动进攻。战至下午,第38师因日寇飞机轰炸,指挥系统中断,各部陷入混战。3时,李文田率部撤退,天津失陷。29日,廊坊失陷。30日,北平沦陷。

至7月30日,北平地区中国军队撤至涿县、固安、永清以南地区,日寇占领平津后,暂停进攻。

7月29日,蒋介石得知平津失陷后,于当日上午和下午两次召开特别会议。将平汉、津浦铁路以北划为第一战区,任命徐永昌为保定行营主任,蒋亲自兼任战区司令。统辖第1集团军(宋哲元部)、第2集团军(刘峙部)、第3集团军(韩复榘部)、第5集团军(顾祝同部)及第7集团军(傅作义部),骑兵第6师(马占山部)、第3师和第7师(何柱国部)一同归属第一战区。

淞沪会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受制于中日签署的《中日停战协定》,中国军队只能驻守在昆山、苏州一线。国民政府为准备对日作战,于1936年2月在京(南京)沪区秘密成立指挥部,张治中为军事长官,负责京沪地区的军事准备工作。

在京沪警备司令部成立时,上海市区仅有上海保安总团及警察总队共约3个团兵力。为加强上海警备力量,张治中将87师、88师集结于常熟、苏州、江阴及无锡的公路铁路附近,并制定汽车、火车运输计划,随时可迅速将部队前送上海。同时令一个团伪装成保安团,进驻虹口和龙华机场,另一个团伪装成宪兵进驻松江。

1937年7月29日,日本

参谋本部制定《对华作战计划》,准备将战争扩大到华中地区。

8月10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确定向上海派遣部队。

8月12日,国民政府统帅部撤销京沪警备司令部,改为第9集团军,仍由张治中任总司令。同日,张治中命令所属部队进入上海。8月13日,国民政府统帅部下达向上海日寇进攻的命令。

8月14日下午,经空军和地面炮火的准备,第9集团军87师、88师主动向虹口和杨树浦一带日寇发起进攻。

8月23日,日寇第3师团和第11师团于吴淞附近登陆,攻击中国军队侧翼。刚刚达到战场的中国军队第15集团军随即向吴淞至浏河一线敌人发起进攻。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进入浦东和杭州湾以北防御。9月6日,宝山失守,第15集团军侧翼暴露,第3战区命令第15集团军停止进攻,后撤至罗店至施相公庙一线据守。

9月11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命令,派遣第9、第13、第101师团,及炮兵第5旅团等部队增援上海。

9月21日,中国统帅部对第3战区的部队进行调整,左翼军由第19集团军(薛岳部)、第15集团军(罗卓英部)组成,总司令陈诚;右翼军由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组成,总司令张发奎;第9集团军改为中路军,朱绍良任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由蒋介石兼任,顾祝同任副总司令。

10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将第18师团(国内)、第6师团(正在华北作战)、第114师团(国内)、以及第5师团之一部组建第10军,调往上海方向。17日,第16师团(正在华北作战)调往上海。

10月26日,大场镇失守,第3战区命令第9集团军后撤至苏州河南岸,左翼军则仍然坚守原阵地。

11月7日,日寇组建“华中方面军”,统一指挥上海的2个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的作战。由松井石根任总司令。

11月4日,日寇第3师团从北新泾镇方向渡过苏州河。同日,日寇第10军进入杭州湾,5日第6、第18师团从金山卫登陆。11月8日,日寇渡过黄浦江。中国军队有全部被包围的危险。统帅部急令各部撤退至吴福一线。12日,上海市区沦陷。

11月13日,日寇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判断,中国军队会再次西退,于是下达追击命令。同日,第3战区下达撤退命令,14日各集团军下令西撤。虽然撤退命令非常具体,但各部队未能按照规定有序地交替掩护转进,部队“凌乱异常,伤亡极大,各级指挥官对部下多失掌握。”据前线总指挥陈诚回忆:第19集团军司令薛岳“泅水连越三河,力疲不支,几殆,赖获一浮木得免。”作为集团军司令尚且如此狼狈,各部队情况可想而知。

11月23日,日寇向太湖南北两侧攻击,25日,上海派遣军突破中国军队74军、39军阵地,占领无锡;日寇第10军突破中国军队第7军防线,占领湖州。

11月27日,日寇向江阴要塞进攻,12月2日,南京水上门户江阴要塞沦陷。同日,溧阳失守。至此日寇按计划占领攻击南京的各处进攻据点,中国军队转入南京保卫战。

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是否坚守蒋介石始终犹豫不决。从地理条件看,南京素为不战之地。但蒋介石担心轻易放弃南京,势必遭到国内的反对。11月下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将领会议,最终决定固守南京。11月19日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并调集13个师(多为淞沪战场残部和新兵)参与南京保卫战。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12月1日,日寇大本营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12月3日,日寇分三路进攻南京。7日,抵近南京近郊。8日,唐生智命令第一线守军退至复廊阵地继续抵抗。9日,光华门被日寇突破,突入部队随即被中国军队消灭。11日,日寇2个师团猛攻雨花台和中华门,守军88师拼死抵抗,12日,88师262旅旅长朱赤,在全旅仅剩1个特务连的情况下,率部与敌寇拼死力战,壮烈殉国。同日,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也在雨花台殉国。

12日下午,唐生智遵照蒋介石命令,向守城部队下达撤退突围命令。守城部队除少数部队从正面突围外,大部分部队被困在城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根据先前谋划,日本军部决定在占领南京后施行“恐怖手段、膺惩暴支。”日寇上海派遣军司令香宫鸠彦曾下达“机密,阅后即焚”的命令:“杀掉全部俘虏……分区对城内进行扫荡。”

战后,据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调查,日寇在进入南京最初的6个星期,有组织地对城内俘虏和平民进行屠杀,总计30万人以上。

但日寇以“恐怖手段”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企图并没有实现。国民政府和军民既没有因为首都沦陷而放弃抵抗,也没有被南京大屠杀吓倒,而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